CNAS认证
独立仪器校准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5-08-19
计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校准方法与规范

在精密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表面粗糙度作为评价零件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耐磨性、密封性和使用寿命。而计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作为检测这一指标的核心工具,其测量精度必须得到严格保障,校准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系统阐述计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校准流程、核心参数及注意事项,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指导。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校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分的前期准备,这是确保校准结果准确性的基础。环境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标准,校准应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大于 65% 的环境中进行,且环境内不得有明显的振动、气流和电磁干扰。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会导致测量仪零部件热胀冷缩,影响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湿度超标可能引发电子元件受潮,干扰信号传输;振动和电磁干扰则会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为达到这些条件,实验室需配备恒温恒湿系统、防震台和电磁屏蔽装置,并在校准前提前启动相关设备,使环境参数稳定至少 2 小时。

测量标准器具的选择需严格遵循溯源性原则。核心标准器具包括表面粗糙度标准样板、量块、水平仪等。表面粗糙度标准样板应覆盖常用的粗糙度参数范围(如 Ra 0.025μm - 10μm),且需经国家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量块用于校准测量仪的行程精度,其精度等级应不低于 3 等。水平仪则用于调整测量仪工作台的水平度,灵敏度应达到 0.02mm/m。此外,还需准备酒精、无尘布等清洁用品,用于清洁标准样板和测量仪的测量面,避免油污、灰尘等杂质影响测量结果。

测量仪的检查与调试是不可或缺的步骤。首先,检查测量仪的外观,确保机身无明显损伤,各按键、旋钮功能正常,电缆连接牢固。然后,开机预热,不同型号的测量仪预热时间有所差异,一般为 30 分钟 - 1 小时,待仪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后,进行初始化设置,如选择测量参数、采样长度、评定长度等。同时,需调整测量仪的测针,确保测针针尖完好,无磨损、变形,测针与驱动装置连接可靠,活动灵活。

核心参数的校准流程

计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校准涉及多个关键参数,每个参数的校准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要求,需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粗糙度参数示值误差的校准是核心环节之一,主要针对 RaRz 等常用参数。首先,选取 3 - 5 块覆盖测量范围的表面粗糙度标准样板,记录样板的标准值。将标准样板平稳放置在测量仪工作台上,确保样板与工作台面紧密贴合,无翘曲、晃动。调整测量仪的测针位置,使测针针尖与样板表面接触,且接触力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通常为 0.01N - 0.1N)。启动测量程序,在样板的均匀区域进行 3 次测量,记录每次测量的示值。计算测量示值的平均值与样板标准值的差值,即为示值误差。根据相关标准,示值误差应不超过规定范围,如对于 Ra 值在 0.025μm - 0.1μm 范围内的样板,示值误差应不大于 ±15%;对于 Ra 值在 0.1μm - 10μm 范围内的样板,示值误差应不大于 ±10%

测量行程精度的校准用于验证测量仪在指定长度范围内的位移准确性。使用量块作为标准,选取与测量仪常用测量长度(如 0.25mm0.8mm2.5mm 等)对应的量块。将量块放置在工作台上,调整测量仪测针,使其与量块的一个端面接触,记录此时的位移示值。然后,移动测针至量块的另一端面,再次记录位移示值,两次示值之差即为测量行程的实际值。计算实际值与量块标准长度的差值,即为行程误差。行程误差应不超过 ±1 + L/100μm(其中 L 为测量行程长度,单位为 mm)。

轮廓记录仪的校准用于确保测量仪记录的表面轮廓图形准确可靠。将标准样板安装在工作台上,启动轮廓记录功能,使测针沿样板表面扫描,记录轮廓图形。选取图形中的特征点(如波峰、波谷),测量其在记录纸上的坐标值,与标准样板的实际轮廓参数进行对比,计算记录误差。同时,检查记录图形的清晰度、连续性,确保无失真、断裂现象。记录误差应不超过图形满量程的 ±5%

测针针尖半径的校准虽不直接影响粗糙度参数的示值,但对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采用显微镜法,将测针安装在专用夹具上,置于显微镜下,调整显微镜焦距,清晰观察测针针尖。测量针尖的实际半径,与仪器标称值进行比较,偏差应不超过 ±2μm。若偏差过大,需更换测针。

校准后的验证与后续工作

校准完成后,并非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还需进行必要的验证和后续处理,以确保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测量仪的正常运行。

校准结果的验证是关键步骤。将所有参数的校准数据整理汇总,编制校准记录,包括环境条件、标准器具信息、测量数据、误差计算结果等。根据相关标准和仪器技术指标,对校准结果进行判定,确定测量仪是否合格。若所有参数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则判定为合格;若有参数超差,需分析原因,进行调整后重新校准,直至合格。对于不合格且无法调整的测量仪,应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或报废。

校准证书的出具应规范、准确。校准证书需包含测量仪的名称、型号、编号、生产厂家,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环境条件,使用的标准器具信息,各参数的校准结果、合格判定,以及校准人员、审核人员的签名等内容。校准证书作为测量仪量值溯源的凭证,需妥善保管,以备后续核查。

测量仪的维护保养对于保持校准状态至关重要。校准合格后,应及时清洁测量仪的工作台、测针、导轨等部件,避免残留的杂质磨损仪器。定期检查测针的磨损情况,一般每测量 500 - 1000 次需检查一次,必要时及时更换。存放测量仪时,应置于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振动。同时,建立测量仪的使用台账,记录每次使用、校准、维修的情况,为后续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依据。

此外,还需定期进行期间核查,即在两次校准之间,通过简易的方法(如使用稳定的标准样板进行比对)验证测量仪的性能是否保持稳定。期间核查的频次可根据测量仪的使用频率、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为每 3 个月 - 6 个月一次。若期间核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校准或维修。

总之,计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校准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从前期准备、参数校准到后续验证、维护保养,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确保测量仪的校准准确可靠,才能为产品质量检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保障精密制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TOP